京华时报制图何将京华时报漫画谢瑶
上周末,世界化妆品巨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市场再度出手,拟以65亿港元收购近几年在面膜行业如日中天的本土品牌美即,这是继小护士、羽西之后,欧莱雅在中国市场收购的第三个本土日化品牌。
美加净、熊猫、活力28、小护士、羽西、大宝、丁家宜……多年来,一个又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都接连投入了外资的怀抱。与外资合资或直接被外资收购,似乎成了本土日化品牌难以摆脱的命运。外资巨头为何热衷于收购本土日化品牌?本土日化品牌又为何走不出被外资收购的怪圈?那些委身外资的本土日化品牌而今的命运又是怎样?
合资之痛
案例1
美加净
差点断送于庄臣之手
创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加净是中国日化行业响当当的名牌,中国的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都出自美加净之手。到上世纪80年代,美加净已稳坐中国第一护肤品牌的交椅,成为国内化妆品市场的行业领袖。到1990年,美加净在全国护肤品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0%以上,美加净香波的市场份额也接近20%。
1991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中最大的国营企业上海家化(600315,股吧)在政府招商引资的指令下,将美加净嫁给了美国庄臣公司,“美加净”商标被庄臣以合资方式收购,作价1200万元。
庄臣尽管实力雄厚,但在化妆品领域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2年,美加净的销售额便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惨不忍睹。1994年,趁庄臣在全球范围调整产品战线之际,上海家化出巨资赎回伤痕累累的美加净;直到2004年,美加净的经营者开始重塑尘封了10年的美加净品牌。如今,美加净与六神、佰草集成为上海家化的主要利润来源,尽管如此,美加净已远远落在外资同行身后。
案例2
熊猫
遭宝洁雪藏元气大伤
上世纪90年代初,洗衣粉行业流传着“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说法,“熊猫”是当时市场占有率极高的洗涤产品之一。
1994年,“熊猫”的娘家北京日化二厂与美国宝洁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据说,当时外方看好的是“熊猫”品牌50年的使用权。然而,合资后的“熊猫”即被雪藏。1999年,宝洁又收购了“熊猫”所有资产,并将合资公司更名为北京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然后只生产自己的汰渍、碧浪等产品,逐渐吞噬了“熊猫”的市场。
眼见“熊猫”可能从此消失,北京日化二厂最终不惜代价,于2000年坚决收回了这一知名商标。然而,被雪藏6年之久的“熊猫”已疲惫不堪,如今的年销售额仅有1000万元。
目前,北京一轻控股集团已经对包括北京日化二厂等在内的日化产业进行重组,并成立了一轻日化集团。“明年公司将力推熊猫品牌”,北京一轻日用化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
案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