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 / 专业 / 悉心 / 高效 / 共赢
龙虎网讯 金陵晚报记者报道 “九十九间半” 是很多老城南人对甘家大院的称呼。而在江宁,也有不少人称杨柳村民居建筑群为“九十九间半”。“九十九间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浓烈民俗特色的形容词。记者日前获悉,“九十九间”已经被一位南京市民注册为商标。
从“夫子庙”到“大士茶亭”,再到现在的“九十九间半”,越来越多的南京地域文化符号成为商标。对于这个现象,南京地方志专家们观点不一,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商标不具备传承南京文化的功能,最多只是保留了一个名称,“传到最后,年轻人和外地人也仅仅知道有叫这个名字的商品,却根本不知道这个名称与南京的关系和其本身蕴涵的地域文化,这种名称的保留对于南京文化符号的保护和传承,没有意义。”南京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薛冰说。
几年前就已被注册成商标
南京人杨学明是“九十九间半”商标的持有人,他告诉记者,这个商标他已经申报成功好几年了。曾经在南京文博系统工作的杨学明,对“九十九间半”这个文化符号有深厚的感情。他说,“九十九间半”是指古建筑群,在古城南京,曾经有多处“九十九间半”,可惜的是,现在的“九十九间半”已经很少了。
杨学明告诉记者,中国古人认为,天上天帝居住宫殿的房间为万间,地下帝王宫殿的房间仅仅少半间,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古代最大的官僚府第曲阜的孔府为“九百九十九间半”。其他的官邸、富商住宅、宗教建筑、家族祠堂最多只能是“九十九间半”。
“这是一种身份等级在建筑群规模上的体现!”杨学明说,我国现在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建筑遗存共有五十多处(韩国还有一处),主要分布在苏、皖、浙等华东地区,这与该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切合的。不过,演变到后来,“九十九间半”已经不是确指,而成为民间对建筑群庞大的一种概称,也许建筑群的房间没有“九十九间半”,也可能超过“九十九间半”,但建筑群的主人总会称自己的宅邸是“九十九间半”。
商标将用于文化产品开发上
在民间,普通市民对“九十九间半”更是津津乐道。杨学明告诉记者,在南京民间,“九十九间半”俨然一个文化符号,频频出现在市民口头,成为人们对大户人家的一个代称。
杨学明说,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南京建筑群有甘家大院、门东“白酒坊”、江宁杨柳村、秦淮区魏家大宅、安徽会馆、秦大士故居、刘芝田故居、佘村潘家老宅、蒋寿山故居、六合半山寺,目前保存完整的只有甘家大院和杨柳村建筑群两处。
很早之前,杨学明就对“九十九间半”这个文化符号非常钟情,并且觉得这个文化符号大有文章可做。几年前,他将九十九间半成功申请为商标,分为图标式商标和文字式商标两种。他将 “九十九间半”的图标商标设计为一座老式房子,房顶上有祥云环绕,窗户的设计很独特,犹如甘家大院的“甘”字。
杨学明告诉记者,他的“九十九间半”商标主要用在文化产品上,目前已经设计出多款和中山陵有关的旅游纪念品。
南京多个地域文化符号成商标
南京地域文化符号被注册为商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记者了解,“石头城”、“七家湾”、“水西门”、“横塘”、“秦淮河”、“淮清桥”等名称,都有商家和个人申请产品或服务商标注册,甚至有的一个名称有多家争抢。中学老师、文史爱好者高小民说,包括老地名在内的一些南京文化符号反映着军国大事和市井民生,比如弓箭坊、明瓦廊、闺奁营等地名都记录着明代南京手工作业的分工,不同的街区从事不同的行当,为后世研究明代南京经济状况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可惜的是,这些堪称南京历史“活化石”的老地名,有不少已走进历史深处,已消失的南京老地名多达数千个。
近几年,如何保护和传承南京地域文化符号,尤其是一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部分,南京地方志专家和相关部门都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对于用注册商标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专家们有很大争议。有的专家认为,比如,商标把老地名留住了,这就是对老地名文化的一种延续。还有的专家担心,注册商标是一个商业行为,过度商业开发,会削弱老地名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老地名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